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话题

9岁男童之死:精神病人,当真无解?

更新于 2019-11-13   | 浏览次数 640
如果监护人无法有效对精神病人进行监管,也不愿意让其接受强制治疗,我们该如何保证其不对社会造成伤害?

特约作者 | 李勤余

11月5日,湖南长沙,一名9岁男童被一名成年男子连续殴打后死亡。男童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令闻者无不动容、痛心。

行凶者生活中不稳定的精神状态,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精神病人,这一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也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这场没有人愿意看到的悲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何防范精神病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精神病人?这些疑问,萦绕在公众心头。

指责路人的“冷漠”,更要看到行凶者的不可预测性

悲剧发生后,舆论首先关注的是有人拍片、无人施救的“旁观者现象”。不少媒体严厉批评了围观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认知。

不过,随着调查和报道的深入,公众也渐渐获得了更多事发现场的信息。根据“北青深一度”的报道,现场围观的多数是60到70岁的老人,面对身强力壮持有凶器的凶手有心无力,只能拨打110,或是就近求援。警方也证实,当时接到了多个报警电话。

“澎湃新闻”也采访了当时正在案发地的工人。他表示,自己曾和工友一起,试图利用防坠网和木棍制服行凶者,只是因为行凶者有自残倾向才作罢。

写下这些信息,并不是为了给那些“旁观者”辩护。事实上,正因为人类不是冷血动物,面对同胞遇到的危险,人人都应积极守望相助。再多的理由,也不能为那些畏缩不前的旁观者“洗白”。

       小区内的祭拜现场

但值得深思的是,在居民迅速报警、旁人立即靠近的情况下,这场悲剧为何还是未能被阻止?

根据被害男童三叔描述的监控内容,孩子从摔倒到不再动弹,只有几十秒时间。而男童与行凶者在电梯厅相遇几十秒后,后者持凶器追赶前者,最终酿成悲剧。综合起来看,这起事件留给众人的反应时间相当短暂。而行凶者被控制后的语无伦次,也从侧面说明其行为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

        被刑拘的行凶者

所以,路人的“冷漠”固然值得批评,但潜藏在该事件中的安全隐患更不该被忽视。正因为行凶者的行动无法被预测,事先的防范措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事发小区居民曾多次提醒物业公司,他们在小区内遇到了另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然而,除了提醒相关家属加强管束外,物业公司似乎并未拿出更多切实的安保措施。

有人认为,发现疑似精神病人时,就该对小区内的此类情况进行摸排。只是,这样的做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即使进行摸排,单靠物业公司能否排除安全隐患?

目前,警方尚未确定行凶者在事发时的精神状态。但值得追问的是,如果社区内真的存在精神疾病患者或精神状态不稳定者,该拿什么来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这是比路人的“冷漠”更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果监护人无力管理精神病患者,该怎么办?

针对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我国法律绝非无所作为。《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刑事诉讼法》中也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

因此,一些网友精神病人可以“为所欲为”的说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精神卫生法》明文指出,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才能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可见,当下,精神病者的监管基本交给了监护人。如果监护人不同意家人接受强制治疗,那么在家看护管理就成了主要的监护方式。

当然,《精神卫生法》中对于非自愿住院治疗划分了不同的情形,是要防止“被精神病”状况的发生,这同样是对个人权益的有力保障。问题在于,如果有些精神障碍患者身处弱势群体家庭,他的家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管理他,那该怎么办?

说回这场悲剧中的行凶者。平心而论,他所在的家庭,也有值得同情之处。据行凶者父亲介绍,老夫妻为了治疗儿子的疾病,偷偷把药掺在饭里。医生说热饭不行,会影响药效,他们三人就吃了两年多的冷饭。而从其表述的一些信息来看(比如,老夫妻文化不高,送儿子去打工等),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恐怕并不尽如人意。

只是,这些情况也不能为这个家庭开脱责任。因为觉得行凶者的情况“比较正常了”,老夫妻已经为他停了药,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与其说行凶者父亲完全“没想到”其会做出暴力行为,不如说,该家庭在管理精神疾病患者方面一直是有心无力。

于是,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那个问题——如果监护人无法有效对精神病人进行监管,也不愿意让其接受强制治疗,我们该如何保证其不对社会造成伤害?

虽然,行凶者父亲再三表示,“肯定会赔偿人家的”,但是被害者家庭所遭受的巨大精神痛苦,显然是任何经济赔偿都无法弥补的。这场悲剧留下的问题,理应引起重视。

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的是关爱而不是歧视

虽然没有人愿意看到这场悲剧的发生,但一些过激的观点,也不应该得到舆论的支持。有人愤怒地表示,应该将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集中到一处,进行强制管理。

部分网友的情绪应该得到理解,但必须认识到,精神疾病患者更需要的是关爱而不是歧视。而一个社会对待特殊群体的态度,也决定了其文明程度。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如果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不人道的措施,最终带来的只会是社会性暴力。

事实上,精神疾病患者离我们并不遥远,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异类”。根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13.9008亿人口中精神障碍患者达2亿4326万4千人,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1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目前,上述数据仍在不断增长。

可以说,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快节奏、高压力,也给人们的精神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一个人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都在变高。

不久前,演员热依扎在社交媒体上坦诚自己曾患上抑郁症,结果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语言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迄今为止,热依扎和网友之间的“战争”还未完全偃旗息鼓。互联网时代所独有的情绪极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摆脱心理上的问题。

正因此,我们更应拿出一些切实的措施,积极帮助和关爱精神疾病患者,而不是对他们“喊打喊杀”。

如我们所见,一些家庭或许无力监护精神疾病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的介入就显得很有必要。2017年6月23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印发《顺德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工作及补助办理暂行办法》。该规定指出,作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履行了相应责任后,可获得每年5000元的补助。

此类做法,既能解决相关家庭的燃眉之急,又能鼓励其主动肩负起监护责任,无疑值得推广。只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情不同,如何推而广之,显然还需要再做调研和思考。

在长沙发生的悲剧中,涉事小区并不清楚行凶者精神状态的情况,也不应该再持续下去。如果规定精神病患者回到社区后必须接受随访,并做登记管理,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相关家庭做好监护工作。

      一位在事发地祭奠的居民

当然,此类措施离不开规则的制定、法律的支持。这也意味着,给精神疾病患者多一些关爱和帮助,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把所有压力都堆积在某个家庭或社区上,是无济于事的。9岁男童的鲜活生命已然逝去,但我们能为他做的,还有很多。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