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现在时间是:
工作人员查询: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中经时评

“老祖宗骂人”何以让人拿得起放不下?

更新于 2025-03-24   | 浏览次数 862

光明网评论员:有人说我只会风流,什么花前酌酒,月下秋香,搞得我好像多不务正业一样……说我疯癫,那我问你,父母妻儿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换你你不emo啊?你回答我!在苏州博物馆的短视频中,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借助AI技术复活,用现代语言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回应后世对其风流的误解:“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whybaby why

接着,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以同样的方式登场:我承认我考了9次应天府都没考上,那我问你,我最后有没有受翰林院待诏?回答我……那我书法、绘画、文学哪样差了?吴门画派的代表之一不是我吗?说话!我90岁还在执笔创作,你能吗?

最早开发老祖宗骂人系列视频的苏州博物馆创作者利用DeepSeekMinimaxViggle Ai等工具,通过输入历史人物的背景信息和现代语境下的对话脚本,生成符合人物性格和历史的文案。目前,这个系列的视频取得了不俗的播放量和传播量。随即,敦煌博物馆等多地文旅文博平台迅速跟上,推出类似创意视频。而官媒的转发也进一步扩大了这个系列的影响力。

虽然被怼得一愣一愣的,但很多网友大呼上瘾。我们为何爱看老祖宗骂人,爱看正经人搞抽象,这个问题不妨从史学、哲学和传播学三个维度来分析。

从史学层面看,传统历史研究常困于高山仰止的叙事窠臼,而AI技术将历史人物解构为可触及的情绪容器。这种将古人还原为普通人的视角与钱钟书在讨论史学的方法时指出的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李时珍不再是《本草纲目》里的圣人画像,而成为会为年轻人熬夜揪心的老中医,当我们翻开历史的褶皱看到唐伯虎这个潇洒的才子背后的人生故事,我们对古人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从哲学层面看,这样的传播非常符合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微型叙事,即局部的、临时的、情景化的知识,强调差异、多元视角和人类经验的碎片化。视频通过将历史人物置于现代语境中,以幽默、情绪化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历史,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权威性和单一性,转而呈现一种去中心化、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博物馆的老祖宗骂人系列,还是历史老师的对话场景教学,都是文化传播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共鸣的转型。通过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文化传播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受众,还能在一声声你回答我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很难说这样的互动性不能引发受众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探索与学习的热情。

不可否认,这只是文化传播中的一个爆款,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甚至当这样的玩梗越过某一边界,会产生历史虚无感。但此刻,在这样的欢乐中沉浸三分钟,挨骂三分钟,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与益事。

 [ 责编:刘朝 ]

 


热线:010-52877375/76 版权所有:《金融周刊》 豫ICP备2023007820号-1
版权所有©2014-2015 www.365t.org 郑州网站建设